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[1]刘增光.朱熹《孝经》学探微三题——从元明学者的理解看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3,(01):12.
[J].,2013,(06):12.
[2]姚永辉.反思与再造:宋代士人对礼治与制礼的讨论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3,(04):34.
[J].,2013,(06):34.
[3]张立文.旧学新知——朱熹思想及其价值综论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4,(06):1.
[J].,2014,(06):1.
[4]乐爱国,李志峰.马一浮、牟宗三对朱熹“性即理”的不同解读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5,(01):20.
[5]傅锡洪.“两样鬼神”何以“不是二事”——论朱熹鬼神观兼及江户儒者的质疑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5,(03):10.
[J].,2015,(06):10.
[6]魏艳枫.论程朱理学与藏传佛学的入世之变——以朱熹和宗喀巴为中心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6,(05):17.
[7]陈逢源.历史意识与义理诠释——以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“道统”观为例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3):1.
[J].,2017,(06):1.
[8]王 宇.行远之车航、入室之门户:赵顺孙《四书纂疏》简论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5):20.
[9]杨祖汉.从二程思想的不同看中国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5):27.
[10]蔡振丰.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义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5):3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