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[1]杨国荣.从“志于道”到“壹于道”——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3,(01):1.
[J].,2013,(05):1.
[2]林光华.道在物中:再论《老子》的道物关系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5,(03):28.
[J].,2015,(05):28.
[3]王威威.中国哲学固有问题的探寻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5,(03):36.
[J].,2015,(05):36.
[4]林志鹏.简帛《老子》“大器免成”“天象无型”解——兼说道家型、器之譬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3):18.
[J].,2017,(05):18.
[5]詹康.庄子的德论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6):9.
[6]刘志荣.论《老子》中的“执古之道”与“执今之道”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8,(03):14.
[J].,2018,(05):14.
[7]李若晖.自然与尊严:道家思想内核及其普遍意义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8,(06):27.
[J].,2018,(05):27.
[8]蒋国保.《孟子》新解三则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20,(01):40.
[J].,2020,(05):40.
[9]韩林合.庄子之“无用之用”论题简释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20,(01):47.
[J].,2020,(05):47.
[10]崔晓姣.何为“自然”与“自然”何为?——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道家“自然”观念的研究综述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20,(02):46.
[J].,2020,(05):46.
[11]刘 静.道之思:《老子》第一章疏解——一个比较哲学的角度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6,(02):15.
[12]林光华.《老子》中的道人关系及其当代反思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2):5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