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[1]陈桂生.孔孟授业价值取向比较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1,(04):89.
[2]蒙培元. 从孔子的文艺观看中国的诗性文化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05,(06):10.
[J].,2005,(04):10.
[3]杨国荣.从“志于道”到“壹于道”——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3,(01):1.
[J].,2013,(04):1.
[4]黄 勇著,王央央译,陈乔见校.为什么不该转过你的左脸:孔子论如何对待作恶者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3,(04):1.
[J].,2013,(04):1.
[5]吴震.中国思想史上的“圣人”概念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3,(04):13.
[J].,2013,(04):13.
[6]周可真.儒道之“信”探微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5,(03):18.
[7]毛崇杰.启蒙:一个永无休止的叙事——从古代启蒙到后启蒙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5,(03):51.
[J].,2015,(04):51.
[8]冷成金.论孔子的内在亲证价值建构思想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6,(02):24.
[J].,2016,(04):24.
[9]蒋国保.孔孟“士”说同异论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6,(04):1.
[J].,2016,(04):1.
[10]詹康.庄子的德论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6):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