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[1]吴震.明末清初地方儒者的宗教关怀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1.
[2]钱明. 被遗忘的王学中坚——明代思想家孙应奎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14.
[3]程海霞. 晚明江右士人王塘南“全归”思想探析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23.
[4]张真,高洁. 都市幻景、魅影姊妹和新兴艺术电影的特征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31.
[5]聂伟. “经典”之后:视觉奇观与后“P2P”时代的电影生态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47.
[6]石坚. “从琐屑下手”——论周作人的文章作法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57.
[7]曹瑞涛. 多元时代的一份保守主义方案——亨廷顿对当代美国社会中拉丁裔移民问题的解法分析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63.
[8]魏小巍. 论情爱中的嫉妒现象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75.
[9]邵燕,刘毅青.中国文学的跨文化理解——孙康宜文学史观念简析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81.
[10]刘婷婷. 江湖诗祸与宋季诗人心态、创作趋向研究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4):87.
[11]袁德润. 以教育为手段——杜威眼中的教育与社会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0,(03):121.
[12]毛崇杰. 杜威的社会历史的文学思想——实用主义美学研究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09,(03):7.
[J].,2009,(04):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