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[1]张志强. 生死·道德·革命——晚清“志士”理想中的个体、社会与道德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08,(04):18.
[J].,2008,(03):18.
[2]王标. 作为文化实践的读书——以李慈铭《越缦堂日记》为中心 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07,(04):14.
[J].,2007,(03):14.
[3]戴鞍钢. 晚清新式教育与辛亥革命——以杭州及浙江为重点的考察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1,(05):27.
[4]王 标.晚清知识分子对日本汉文的评价——以黄遵宪为中心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4,(04):111.
[J].,2014,(03):111.
[5][美]慕维仁著,马栋予,张春田译.章太炎对“公理”的批判及其“齐物”哲学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4,(05):18.
[6]殷 红.“借来的时空”和“身体”的“释放”——晚清狭邪小说中的名妓服饰与上海现代性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5,(06):65.
[J].,2015,(03):65.
[7]段怀清.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语境中的literature概念——以米怜为中心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6,(01):57.
[J].,2016,(03):57.
[8]杨际开.清朝世界秩序的近代转型——以魏源海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为线索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6,(03):53.
[J].,2016,(03):53.
[9]张 帆.“科学”流变与晚清中学“科学化”路径的探索——以近代史学为中心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2):26.
[10]褚金勇.从“不朽”到“速朽”:报刊媒介影响下晚清士人书写观念的转型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,2017,(05):114.